手足口病鉴别诊断

出处:jygcdc 浏览次数: 1次 发布时间:2008-06-24 09:20:13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鉴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区别:
1、疾病名称与疾病分类不同:
口蹄疫(Aphthae Epizootic),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10 B08.802。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9 074.3和ICD-10 B08.401。
2、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3、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属于人类疾病。
4、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5、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6、症状体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7、诊断依据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
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手足口病与水痘鉴别
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与水痘类似,皮疹也有相似之处,有时容易混淆不清。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具有很多不同点,可以通过以下5点进行鉴别——
1、发病季节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中的柯萨奇16病毒引发,好发于每年的4-5月,6-7月份是发病的最高峰,8月份开始下降,9月份以后就很少见了,因此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很有季节性;而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病季节是在冬春,夏季较少见。
2、发病年龄
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通常以3岁以下的宝宝最为多见,其次是3-5岁的宝宝;而水痘患儿1-6岁均可多见。
3、皮疹分布
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皮疹主要出现在口腔黏膜、手和脚部,尤其是口腔黏膜多数都出疹子,同时伴发口炎或口腔溃疡的也较多;而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处较多,四肢、头面部少,手心、脚心及口腔黏膜上的疹子更是少见。
4、愈后特点
小儿手足口病患病痊愈后,不会获得免疫力;而婴幼儿患过一次水痘,病愈后即可获得永久性的免疫。
5、与激素的接触
正在使用激素的宝宝与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接触,不会病情加重;而与水痘患儿接触,则会使他们的病情很快加剧。
手足口病与荨麻疹、水痘、咽峡炎鉴别
若患儿在同一时期内出现手、足及口腔粘膜疱疹,疱疹内含混浊浆液,周围有红晕环绕,穿刺抽不出体,并伴有发热、流涎、拒食、流涕、咳嗽及腹泻等症状时,诊断一般不难。但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水痘
水痘皮疹对称,分布于面部、头部、躯干及四肢近端,皮疹为多形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且皮疹较浅,底部无浸润,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而手足口病的疱疹呈单房形且多伴有低热等全身症状,一般有接触史。
2、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的皮疹多为花生米大小的风团样红斑,纺锤形,中央有针头大小的小水疱疮或丘疹,奇痒,好发于躯干部以下半段及四肢,呈散在性,病程较长,愈后留有色素沉着,口腔粘膜无疱疹。
3、疱疹性咽炎及咽峡炎
疱疹性咽炎及咽峡炎也多由科萨奇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春季,多见于6个月-2岁幼儿,可出现发热(37-40°C),进食时哭闹、拒食,整个口腔粘膜,特别是咽部及咽峡部粘膜充血、水肿,并出现针头大小的透明水泡。水泡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环绕,很快破溃,出现黄白色小溃疡,溃疡周围粘膜发红,口唇红肿裂开,颌下淋巴结肿大,但一般无手足疱疹。